新闻中心

翻译新闻
翻译知识

联系我们

     忠信乐译翻译公司

电    话:400-600-6870

手    机:15763349658

Q     Q:177748365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77748366

信息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

我市“十二五”文化建设成果显著

作者:网络 保山翻译公司转载 发布时间:2016-08-17 19:32:35  点击率:
保山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保山新闻网所有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。
  本网讯 “十二五”期间,保山市紧紧围绕文化“对内惠民、对外扬名”的宗旨和打造“五大文化品牌”、实施“文化旅游名市”战略的要求,做大文化事业、做强文化产业、做优文化服务、做活文化创新,取得了显著的文化建设成果。

  以文化惠民为起始点,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

  始终坚持“发展文化普惠于民”的理念,出实招,办实事,于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;在后续建设中,保持标准不降、力度不减、热情不退、成效不缩,实现常态化、动态化管理,打造了示范区“升级版”。

 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持续完善,公共文化阵地基础得到夯实。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联动,多方筹资10亿多元,使各级的文化设施得到了全面达标提升。并且,积极推进自然村(组、小区)级文化大院建设,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由四级向五级延伸。同时,建设了滇西抗战纪念馆、保山历史名人堂、永子棋院、松山抗战大遗址公园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,提升了地方文化特色和影响力。同时,创建了共建共用共管、企业文化等“十大”平台开展展示交流活动,建成了数字化服务体系、服务网、群众网络评价和统计管理评估等“三大”体系推进数字化建设,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体系建设。

 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高,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。公共文化单位全面实现了免费开放,并不断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水平。7个图书馆服务300余万人次、6个文化馆服务350余万人次、72个文化站服务500余人次。围绕“文化乐民”,深入开展全民文化系列活动,成立市群众演艺协会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。913个行政村(社区)中,80%实现了“天天有歌舞”、100%实现了“月月有电影”、70%实现了“季季有比赛”和“年年有演出”、基本实现“家家有电视看”的目标。围绕“文化育民”,利用各级文化设施和各种文化活动提供主题文化服务。推广、推动全民阅读,基本实现“人人有书读”的目标;开展“文产结合定向培训”3000多期,培训群众20多万人次。围绕“文化富民”,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;编制完成《保山市五大文化品牌规划》;开展文化深度体验活动,与美国、加拿大、法国及国内多家公司达成文化深度体验项目《合作框架协议》;主动融入市场,促进演艺产业发展。围绕文化精品创作,实施了一系列政府激励性办法,推出了一大批文化精品。如,施甸县《笙声不息》获“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”,《哀牢文化论》入编《云南文库·学术名家文丛》,舞台剧《永昌帖》《巍巍松山》《天地正气》实现公演等。

 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创新,公共文化建设得到转型发展。实施了8个科研课题。其中:“动态统计”课题以西部第三、全国第九的成绩通过了文化部的评审;“村级文化”课题被列为2012年国家十大重点文化创新工程之一,于2014年10月通过验收。通过在文化体制机制、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,取得了引导社会共办文化机制、群众文化需求评价机制等一批制度成果。利用这些成果有效整合了全市资源,畅通了运行渠道,强化了保障要素,建立起了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。

  四是典型示范引路持续加大,公共文化建设得到全面促进。抓示范综合文化站建设,把文化站建设作为“窗口工程”“亮点工程”“民心工程”“示范工程”来抓,建成芒宽乡、潞江镇等35个市级示范站。抓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,实施了《村级文化建设十条指导性标准》,推出了大村、江东社区等10种建设新模式,建成了56个省市级示范村。抓社会文化示范单位建设,建成机关、老年、校园、企业等6个市级示范单位。抓免费开放示范单位建设,建成15个市级示范单位。通过树立示范典型,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基层文化建设。

  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,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

  一是文物博物保护工作成效突出。对全市文物资源进行系统普查,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和国有馆藏文物,申报、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筹资5500余万元对国殇墓园、松山战役遗址等21个文保单位实施抢修保护;投资1.5亿元建成滇西抗战纪念馆、投资3000万元建成保山历史名人堂等文化地标;建成腾冲翡翠博物馆、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等一批民办博物馆;举办“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”;滇西抗战纪念馆被批准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,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被国台办公布为“海峡两岸交流基地”。全市博物馆(纪念馆)五年来累计服务1500余万人次,滇西抗战纪念馆自2013年8月开馆以来服务600余万人次。

  二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扎实有为。申报命名非遗项目、非遗传承人;规范非遗项目、传承人的管理,制定保护方案、规划和签订责任书,并进行常态监管;建成1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16个传习所;举办“保山市第四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”; 参加“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”“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”等;组织非遗项目参加“北京碧山街赶街活动”“中国长江非遗大展”等,向省内外、国际宣传推介保山非遗文化。目前全市有93项非遗项目实现了“生产性保护”,从业人员近3.8万人,年收入达13.82亿元。

  以全覆盖为目标点,稳步提升新闻出版广电工作

  一是广播电视电影工作稳步前进。建设5个高山台站基础设施;完成村村通户户通一、二期建设任务;每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数字电影;建成7个数字影院,实现数字影院县级城市全覆盖;实施高山台站本地节目覆盖工程,形成有线、无线、卫星电视交互的广电综合覆盖体系,目前全市广播、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.23%、97%。

  二是新闻出版图书工作深入推进。进一步完善了农家书屋网络布局,实现农家书屋913个行政村全覆盖;建成5个自然村农家书屋,善洲、国门2个专题书屋,2个农场书屋,1个知青书屋。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,举办有奖征文比赛,表彰模范农家书屋及先进工作者,拍摄农家书屋专题片,优化图书馆(室)的设施设备,推广数字阅读。加强新闻出版行业管理,做好古籍申报和修复工作。

  以文化创新为落脚点,有效促进文化全面繁荣

  一是文化交流蓬勃繁荣。创新文化交流合作联动机制及运作方式,大力促进文化“走出去”“引进来”“市内”交流。“走出去”交流,到其他示范区开展文化联动;组织交换展览在省外展出;组织节目到市外演出等。

  二是文化市场安全稳定。推进准入审批和日常监管,将扫黄打非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、保护知识产权等工作无缝结合,维护文化市场秩序;强化文物监管。规范广电行业管理;严格管理广电播出、传输机构;完成重大活动、重点时段、重要节目期间安全播出任务;开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、网络共享和电视接收设施、设备专项整治行动;加强广告、境外节目、频率频道、网络视听等的监管,确保行业管理无重大事故。

  三是人才队伍保障有力。重点加强了文化专业队伍、专兼结合的共建共享共管队伍、文艺服务队伍、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、文化科研队伍等“5支队伍”,初步构建了公共文化队伍新体系。实现文化人才教育培训的制度化、规范化,举办示范区后续建设综合培训班等培训600多期、培训各级文化工作者8万余人次。实现邀请专家到保山举办讲座、进行专题授课,与省内外来访单位交流学习等“请进来”学;参加文化集中学习,组织四级创建工作人员到其他创建单位交流学习,参加“三区”人才培训、“四个一批”人才培养等“走出去”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。如,2015年公共文化单位举办培训班450个、参训7.2万人次;“农文网培学校”开展培训461期、参训15万人次;文广系统新增专业技术人员正高级3人、副高级34人。五年来,文广系统共获上级集体表彰奖励159个,其中省部级25个、市厅级134个;个人表彰308人次,其中省部级50人次、市厅级258人次。(王强元)

相关产品

相关新闻


忠信乐译翻译有信公司- 保山翻译机构 专业保山翻译公司 保山翻译公司  
技术支持:保山翻译公司  网站地图